长沙市新化商会会刊卷首语(第一期)
壮丽的梅山风采
弘  征
 

(本文作者弘征,本名杨衡钟,1937年生,湖南新化人,曾任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现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

 
       新化古称梅山。现在号“千年古县”,只是从宋熙宁五年(1072)置县时算起,实际的文明历史要悠久得多。仅上世纪从圳上于家村等地发现的古遗址中,采集到有大量制作工艺比较先进的彩陶碗、豆、罐、钵,证实新石器时代早有先民在此频繁活动并已进入到初期农业文明。被称为人与自然创造的杰作紫鹊界梯田,是先民从渔猎过渡到完美农耕时代的标本。东周、战国的古墓群时有发现,出土的一级文物有东周青铜器乳钉钟,战国的铜斧,越式青铜剑和军乐器醇于等等。即以建置而言,早在三国吴宝鼎元年(266),今县所辖之部分地区即曾置有高平县,县治就在紫鹊界旁的下脚村。可知《宋史·梅山峒传》所说的“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是谬误的,其文明历史固不稍逊于江南他邑。这点,前人也是早有认识的,如清顺治、康熙间县令于肖龙在《康熙新化前志序》中云:“往,不佞读诸史及传记,知楚梅隶古荆州……盖彬彬文物之薮也。”
        山川秀美,民俗简朴,好礼尚义。嗣唐宋迄明自江西诸地移民择胜来居,日益成为人口大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明互渗,百艺俱隆。历代人文蔚起。从建县后宋绍圣三年(1096)至清末废除科举,中进士者有44人,中举人者有297人。特别是自清季嘉道以来,国弱积贫,内忧外患,更促使吾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被梁启超称为“湘学复兴之导师”的邓显鹤湘皋先生,文章经世,领袖群伦,首刊《船山遗书》和编纂《沅湘耆旧集》诸书,于近世湖湘文化的发扬光大厥功至巨。被举国所称道的“湖南人敢为天下先”冲在最前面的便多是新化人。陈天华著《警世钟》、《猛回头》、《狮子吼》,并在东瀛蹈海以励国人。“同盟会员荟萃之乡”群起推翻帝制。武昌首义、光复上海、攻打南京、湘军援鄂诸役,谭人凤(继黄兴为武昌战时总司令)、曾继梧、方鼎英、邹序彬、杨源浚、卿衡、邹永成……奋战征场,论者谓无新化人无以成辛亥革命史。

重视教育,民智先开。虽山野农家小屋,门楣上亦皆书“耕读传家”。民俗人生要事,就是自己再苦再累,也要送子弟读书。清末在湖南首兴新学,1897年创办的新化实学堂(今新化一中前身)与同时创办的长沙时务学堂互为桴鼓之应。辛亥革命前赴日本留学的有近百人,且多习军事,以图救国救民。民国期间大、中学生之多,一直位居全省前列。涌现出如陈润霖、周方、杨卓新、邬干于、罗元鲲等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晏孝逊这样  家兴学的典型人士。
        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锡矿山为世界锑都。发源于奉家山的渠江所产名茶渠江薄片早见著于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五代王文锡的《茶谱》亦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时代在苏溪设有茶税官厅,岁收税银三千两。煤炭蕴藏极为丰富,人称遍地乌金。森林茂密,翠竹遍野,往昔乡镇造纸印书,成为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在过去商旅、物流主要依靠水运和马帮的年代,新化的红茶、黑茶,远销至大西北以茶换马。资水浩荡奔流,毛板船、木排、巨帆、筒舶……满载煤炭、木材、生铁、石灰、土纸、玉兰片……直下洞庭,进入长江,有名的汉口宝庆码头船排云集,到处飘荡着新化的乡音。民间习武成风,既为健强体魄,亦为在外护身自卫,扶危解困。一旦国家有难,应召奔赴疆场。
翻开历史篇章,一页页光辉灿烂。先资们荜路蓝缕、艰难创业,敦行教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永远激励后昆,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邑人同样于党政、军事、科教、经济、文化、体育各界英才辈出,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民营企业家亦大展宏图,令家乡人引以自豪和互相传颂。
       今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潮奔涌,时代催人,同邑各界英才更加奋发。领新兴科技之潮头,创生态文明之胜境,绘和谐盛世之丽景,扬先进文化之新声。欣看我壮丽的梅山风采,日日新,又日新。

 
 
 
 
                          二O一三年十二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