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高翔:田埂上的音乐家

 
资水河畔拉二胡的龚高翔
    白溪镇石板村五组的龚高翔,今年64岁。从二十岁开始创作二胡曲子,到现在一共有《梅山哭嫁》、《资水船歌》等60来首。提起龚高翔,十里八乡的乡亲都亲切地称呼他为“田埂上的音乐家”。
  资水边行走的阿炳
  资水河畔,9岁的龚高翔第一次听到街头算命先生拉出的二胡曲,他跟着跑了几里路要拜师学艺,回家后用竹筒、蛤蟆皮、棕丝为原料,制作了一把二胡,开始自己拉。
  家住资江边,小时候常听纤夫们逆流而上的号子,那艰难的步伐、铿锵悲壮的吼声融进了他的二胡独奏曲《古老的纤夫》。十几岁在田埂上割牛草常听到的一首《船工歌谣》,让他一直铭记在心,成了30年后创作《资水船歌》的第一手材料。
  龚高翔许多二胡独奏曲灵感源泉都来自山间田野、资水河畔的生活。《赛龙舟》里鼓乐声、呐喊声、划水声,《快乐的童年》里的儿歌声,《新化哭嫁歌》里新娘抽泣声,都被二胡富有歌唱特点的声音表现得淋漓尽致。《担黄土》、《挑大粪》、《江南坡上采茶忙》等,都充满了田园生活的乐趣。
  乡间舞台的编导
  龚高翔1978年退伍后,担任过白溪文化站站长。文化站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他那建在石板村5组的一个尖乐山山坳的2层小砖房就成了办公室。
  白溪、游家、油溪、荣华等几个乡镇有几支民俗文化的演艺队活跃在老百姓的田间地头,龚高翔还当起了他们的编剧。方言小品《禁赌禁毒刹歪风》、《新农村赞歌》、《母亲》、《哭人》就是他自编、自导。让他感到高兴的是,乡亲们都非常爱看。一次在红星村,每场必上的《禁赌禁毒刹歪风》还被点中,加演一次。
  可以毫不夸张说,龚高翔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田埂上完成的。
  对于辅导的酬劳,龚高翔看得很淡,有时他们拿点水果、一包烟也就行了,自己租摩托、坐船的路费都赚不回。但只要哪里有需求,他都会随叫随到。他说:“我喜欢音乐,且能用音乐表现生活的美丑,我很愿意做自己喜欢的事。特别是乡村文艺比较贫乏,我更愿意做。”
  这样一个愿意,龚高翔坚持了37年。
  采访手记:龚高翔有了自己的摩托车,远点的地方还能租车去,这是近5年的事。5年之前,龚高翔经常靠两条腿行走,乡间小路、田埂是他走得最多的路。无论从创作,还是演出,龚高翔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田埂上的音乐家”。岁月流失中,龚高翔也步入了老年,他的两个孩子象大多数农家子弟一样学技谋生,而学艺在小镇乡村谋生的人可说完全没有。对于艺继无人和乡村文化的未来,一向乐观的龚高翔充满了忧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