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帮带模范】彭育晚:一个小村支书的乡村梦
【扶贫帮带模范】彭育晚:一个小村支书的乡村梦
发布时间:2014-10-17 作者: 来源:新化新闻网 浏览次数:20
在外打工的李甲辉看到家乡发展得如此好,便回来扭转了30亩地种李子。既发展了旅游业,又促进了经济发展。

油溪桥村生态井水养殖示范片

图为彭育晚与村支两委在田间地头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

即使是淡季,也有不少游客来油溪桥村休闲旅游。图为游客在钓鱼山庄垂钓
没有豪言壮语,5年时间,他让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为“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单位”、“全国农民水户协会模范单位”、“全省生态家园村”,村民纯收入从08年的800余元提高到现在的5800多元。他就是村民口中的好支书——彭育晚。
走进油溪桥村,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户,水泥硬化的田埂两边种满了鲜花,村道两侧绿树成荫,乡村旅游、稻田养鱼、金果林园、生态苗圃基地让村民踏上致富之路……初秋时节,一幅幸福宜居的新农村优美画卷,在油溪桥村尽情舒展开来。
一个占地3平方公里,总人口600来人的小山村,5年时间,从省级特困村,到如今远近闻名的模范村、样板村,浸透着村党支部书记彭育晚的无私付出和辛勤汗水。提起现在的幸福生活,村民们脸上不自觉的笑开了花,村民彭术生说,如今的幸福生活,最想要感谢的人就是村支书彭育晚,这个刚满四十岁的农村伢子。
彭育晚从小在油溪桥村长大,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从小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有一天,过上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为了这个梦想,他20岁参军入伍,四次荣立三等功。退伍后,留在广西南宁创业,开了连锁店,当起了老板,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2008年,家乡油溪河漂流景区的工农矛盾十分常突出,时任管区书记的彭新年受镇党委政府委托,游说彭育晚回乡担任村支部书记兼油溪河漂流公司总经理,带领全村共同致富。
听说家乡想发展乡村旅游,彭育晚不顾妻儿亲友的反对,毅然放弃了南宁的生意,回到了这片生养他的地方,开始了他的支书梦。
梦想和现实总有差距。2008年返乡后,彭育晚发现村里经济底子薄,基础设施差,人心涣散,是一个人均收入不足800元的省级特困村。当他正处迷茫之际,远在南宁工作的亲戚送给他一套《建设社会新农村辅导丛书》,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探索,终于让他悟明白了,要想顺利推进农村工作,就必须加强村级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否则,任何建设都是无稽之谈。
查找出原因后,彭育晚首先对村集体项目审议、村级财务管理、公章的阳光使用等方面提出了整改意见,并拿到民主议事上来,真正做到章、钱、账的阳光化管理,打消了村组干部相互猜疑的心理,融洽了党群关系。通过村规民约的修订与完善,村级改革举措的步步推行,逐步使油溪桥村的各项工作初入轨道,也为村里各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想要发展就必须要搞项目建设。彭育晚通过多次与村组干部商讨,最后决定所启动漂流景区停车场建设做为村里的开局项目。在资金、设备、技术非常缺乏的情况下,他带头自筹2万元,其它村组干部共筹4万元,作用项目的启动资金,克服种种困难,建设好停车场。建设成功的停车场采取租用给漂流公司使用形式获得租用金20万元,为后续村级建设的推进累积了经验,打下了经济基础,同时也获得了村民群众的信任。
有了群众的信任基础,做事的底气足了,干劲儿也大了。很快,彭育晚加大了景区建设的投入和服务的完善,特别是在安全防范上,他采用了水、陆、静、动相结合的立体防范管理模式,确保了景区近年来无安全责任事故,实现了游客的逐年成倍增长。在景区发展的同时,按照共同参与市场运作,统一管理的方针,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形式,引导鼓励支持村民发展旅游配套产业,为发展农家乐农户免费提供、餐具、桌椅、铺盖等,对外出参加烹饪等培训的村民给予资金资助,对发展特色种养产业的农户无偿提供各种技术支持等。
随着公司的发展,带动农业合作3个,农事体验项目5个,休闲项目11个,20余家农家乐,带动农户150余户,安排再就业人员80余人,带入当地创收200余万元。旅游配套产业已成为我村产业增收的新特点,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为该村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村发挥了支撑作用。
与此同时,为减少农业劳动力成本投入,村里修通了所有的田间地头生产通道,实现了农业扁担下岗;为提高农业、产业、饮用综合保障能力,彭育晚带领村组干部爬山越野,寻找水源,研讨方案。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饮水灌溉一体、建设与管理并重的立体管理模式;为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由村委提供材料和技术指导,免费提供鱼苗,农户投工投劳,实行农田改良,开发了稻田养鱼、甲鱼养殖360余亩;在项目实施中,为了减少项目成本投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村委将鱼苗免费发放给农户。这一项项举措,实现了油溪桥村产业项目的统筹建设、统一管理、共同开发的目标。现在水也有了,路也通了,发展产业的条件也具备了,外出打工的村民都想回来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梦,作为农民,彭育晚的梦想就是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日子;作为一名村支部书记,他还有另一个梦想,那就是带领村里的基层干部,为老百姓真干事,多干事,干实事,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为了让村里的弱势群体老有所依,彭育晚采取集体组织,全民参与的方式开发了三处钓鱼山庄,由村委统一管理、提供鱼苗帮助销售,由受益群体自行喂养,分配利益。到目前为止,村里的残疾人、低保户、困难户等弱势群体创村级福利42万余元,大大提高了他们生活保障,也得到了广大村民群众的一直好评,更促进了该村乡风文明风尚的转变。
在危房改造中,油溪桥村采取三级联动的举措,由村委牵头,村组干部结对帮扶,全民义务资助,实施危房改造26栋,真正做到了雪中送炭,改善了村里所有弱势群体的居住条件,真正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村组干部亲人般的关爱。
为了给尿毒症患者彭俊兵、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张婷募捐,彭育晚带领全村干部奔赴娄底、安化、长沙等地,历时100余天,行程两千余里,共募得善款22万余元,给他们带去了生活的希望。彭俊兵康复后,每每看到彭支书时,都要拉着他的手感谢他,说是彭支书给了他新的生命。
患有先天性麻痹症,生活无法自理,长年靠外出乞讨为生的村民康望国,为了解决他的生活困难,彭育晚帮他改造好了住房,安排他看管山塘,并通过努力为他争取到了广东珠海一家外企的援助残疾人就业资金,实实在在解决他生活上的困难,让他心灵得到了温暖。后来才有了村里残疾人义务清扫公共卫生的感人事迹。
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这话是一点不假。村支两委为村民做的每一件事,村民们都记在了心里。现在村里每一个项目的启动,都是村委牵头、村民义务参与自主完成的,即使环境再艰苦、资金再缺乏,只要想到全体村民干部如此团结一心,彭育晚就有信心把它做好做下去。
基层工作很累很辛苦,但彭育晚明白,作为一名村支书,只有奉献和坚守才能走的更远,只有在渺茫中寻找机遇、在困难中谋求发展,才有可能带领村民实现共同的乡村梦。
今后,油溪桥村将紧扣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综合开发为建设目标,不断挖掘历史文物古迹,不断深化我村景点内涵。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力争经果产业和美化亮化效果的有机结合,把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和乡村文化作为该村可持续发展的亮点,努力实现远看青山绿水、近闻花果飘香、吃住农家风格的生态、休闲、旅游村庄。
“十里美景绕村走,万朵李花满山开,油溪河上欢乐多,村民尽享新农村建设好成果……”这是油溪桥村村民的乡村梦,也是彭育晚的乡村梦。相信通过他们共同的努力,这个梦很快就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