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汉子放飞“三通”梦想

山里汉子放飞“三通”梦想

发布时间:2014-09-22  作者:  来源:新化新闻网  浏览次数:14
 

曾宪华筹资138万元修建的友谊电站

曾宪华(右)站在自己主修的槎隆公路第二座桥梁上
    一个朴实无华的山里汉子,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断断续续用了7年时间,修通了山中10.3公里公路,结束了村民肩挑手提的历史;后来,他又3次组织人员维修公路,为硬化公路,还带头捐资1万元,并将高压电架到村里,给村民带来一片光明;他与电信、移动等单位联系,为村民安装有线电话,建立通信基站,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与山外的世界交流。这位把通路、通电、通信的梦想放飞在桐凤山上的农家汉子,就是新化县槎溪镇横江村现代农民曾宪华。
  苦干七年 只为修通一条致富路
  桐凤山脉地处新化、隆回两县交界处,东西长8公里,面积3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约800米,是新化南部的天然屏障。坐落在山上的横江、福民和鸟坳三个行政村,由于远离县城和镇区,经济相当落后,交通极为不便,在1985年以前还没有修通公路,村民出门全靠两腿步行,运送物资要靠肩挑手提,真是苦不堪言。
  从小在山中长大、受尽苦难的曾宪华,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攒钱建起了一处简易住房。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利用农闲时间,四处推销竹架板和纸筋,成为了当地第一个万元户。
  面对四处漏雨的住房,率先富起来的曾宪华想建一栋新房,于是自己动手扮砖,在烧制时因土质问题烧成了“牛脑壳”,他不得不从5公里外的石渣牌村购买一窑红砖。由于没有通公路,只能靠人力挑来,结果支付的人工工资与建房费用差不多。这件事对他震动很大,1985年秋天,他下定决心修公路,并把手中的尚未结清的生意托给朋友打理,家务事和农活交给妻子,从半山水库管理所请来技术员搞测量,联合横江、福民和鸟坳等村老百姓,人平出工50天,请来专业施工队修桥、砌挡土墙,很快在山脚下修了数公里机耕道,他垫付的6万余元用光了,路修到了半山腰,前面大多是陡峭山坡和悬崖,国家又无拨款,槎溪河还拦在前面,怎么办?他跑到乡政府找领导汇报,又跑到信用社找邹主任,以做生意为由申请贷款,因他平时借钱一贯讲信用,邹主任二话没说,就给他贷款12万元。
  曾宪华用贷款支付了施工队的工资,剩下的用来购买雷管、炸药,公路穿过岩屋下的漩涡潭后,前面就是山中天险之一的险壁岩,斧劈刀削般的岩石高达数丈,形如一只“拦路虎”,难以从正面实施爆破。于是,他就和从部队转业回乡的武装部长卿书生商议,从岩石旁边砍开荆棘,爬上岩石顶部,将炸药包放在上面,周围用湿泥巴固定,点燃导火索后,迅速离开现场,只听一声巨响,岩石炸开了一道口子。接着,他用风钻打洞,与顽石拼命,一天要更换几个钻头,身子骨像散架似的,晚上疼痛难忍,他不得不贴上止痛膏,第二天又端起风钻机继续战斗。用了数百公斤炸药、数十发雷管,经过多次爆破,成功地驯服了这只“拦路虎”。
  曾宪华牵头修公路的自觉行动,引起了上级领导和交通部门的高度重视,于是从新化槎溪到隆回孟公联合修建槎隆公路的意向合同签订了。这时,有人说跨两个地区修公路,国家不掏钱,能行吗?曾宪华回答说:“我们为自己修公路,决不能两眼盯着政府;我们把路修好了,政府自然会支持。”他和乡亲们把多年的积蓄全部用在修路上,经过多方争取,1990年新化第一条民工俭勤公路(全程22公里,其中新化境内10.3公里)终于列入全省以工代赈项目,按山丘四级公路宽7.5米的标准修建。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施工员,而且是司机和爆破员,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开着汽车运送土石。到1992年10月竣工时,槎隆公路已修筑4座桥梁,拆迁13处房屋,正式通过了省、市、县交通部门验收,被评为优良工程,而且所有修路开支经过审计,完全符合上级规定。
  募捐维修 只想让村民平安出行
  槎隆公路通车后,运输部门开通了新化槎溪至隆回罗洪、高坪的班车,促进了两地人民往来和经济发展。经过20年的运行,由于这条公路属于季节工养护,交通部门和镇里每年只安排养护费2万余元,加上过往重车多,山区雨水多,对公路侵蚀很大。2012年6月,曾宪华代表三个村向交通部门递交了尽快硬化槎黄公路的报告,引起了镇党委政府和交通部门的重视。但在镇政府计划硬化、搞了招投标之后,这条路就成为了一条“四不管”公路,路面破烂不堪,过往车辆和行人很不安全。
  曾宪华看到自己修的公路成了这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2013年元月12日,他起草发布倡议书,邀请三个村的干部紧急开会,商议维修事宜,决定先由三个村各自拿出一点资金做垫底,他带头捐资500元,三村确定专人负责,分工合作,他负责筹资和监督,杨炳黄负责使用记账,杨少华带队施工,发动村民出义务工,赶在春节前把公路维修好,让村民平安出行。县交通局派来两台车帮助运送材料,原来的3名养路工和村民发扬当年修路的光荣传统,一起奋战,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打好了突击抢修这一仗。
  8月10日,为加强槎隆公路石渣牌至横江段改造工程建设,镇党委调整了领导小组成员,作为修路元老的曾宪华名列其中。改造硬化这条公路,除了国家安排的项目资金外,还有上百万的资金缺口,怎么办?曾宪华就义无反顾地挑起了筹资的重担,自己带头捐资1万元,接着,走东家,串西家,深入动员村民,于是你500元、我1000元、他1万元,他在本村就筹集了14万余元。目前,这条公路最后3公里的硬化正在进行中。
  四处求援 为农家镶嵌“夜明珠”
  1994年以前,横江、福民和鸟坳村没有通电,夜晚村民靠点煤油灯来照明,光色暗淡;村民加工一担稻谷,一个来回得走10多公里。面对山外的世界,村民日夜盼望用上电能带来光明,提高劳动效率。当时,曾宪华在新化县城承包了煤炭局的煤坪建设工程,工程进展到节骨眼上,时任福民村党支部书记杨亿凡受村民的委托,来新化向他求援。面对即将到手数万元工程款,他二话没说,就放弃工程管理,回乡邀请三村干部开会,商议以村民人平出资100元做垫底,缺口资金由他去“化缘”。
  1994年初,曾宪华到新化地方电力公司取得联系后,就带领村民抬电杆,一根一根抬上山,从相邻的凤阳村接线搭火,先将高压电输送到鸟坳、横江和福民村的集中点,全程4.5公里,整整用了45天,安装变压器,村民用上了照明电,从此漆黑的山村有了“夜明珠”。后来,他还找到正在槎溪检查工作的县委书记,请求他批示,免去三个村的增容费6万元,为他们减轻了负担。
  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曾宪华请新化县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实地勘察,决定在横溪上修建一座水电站。2003年9月,他个人筹资138万元,在横溪上修起一座拦水坝,在陡峭的山坡上开凿一条578米的引水渠,落差85米,在下游安装发电机组,建起友谊电站,总装机容量200千瓦。2005年4月并网发电后,每年为国家电网输送60余万千瓦时,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企业。
  上下奔波 给村民装上“顺风耳”
  路通了,电有了,但居住在桐凤山区的村民对外通信还是不方便,打(接)一个电话要到镇区去,来回要走10多公里,费时又费力,于是村民又把安装电话的热切目光投向了曾宪华。1995年初,带着村民的信任和嘱托,他多次跑到县城,与电信部门联系,诉说村民的期盼。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电信部门终于答应为村民安装有线电话,但要求当地先自行摸底,确定户数后再来施工。
  按照电信部门的要求,年过半百的曾宪华一家接着一家跑,摸清村民需要安装电话的户数后,就请电信部门派员前来施工,村里一次安装了20多个电话机。随着市场经济和通信事业的发展,手机成为了人们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由于桐凤山中没有信号,村民购买的手机派不上用场。此时,他又与移动、联通等单位联系,选址建立基站,给村民装上了“顺风耳”。 后来,身患多种疾病的他与横江村党支部书记杨少华多次到新化电信洋溪分局找领导,要求安装宽带网,先后找了三任局长。到2012年,好不容易才把光缆从鸟坳架到了横江村,尽管目前还不完善,但毕竟联通了山外的世界,最终实现了“三通'的梦想,为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了有利条件。
【返回】